产科icp是什么意思啊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导致肝内胆汁淤积,以皮肤瘙痒和胆酸增高为主要特征。
ICP对围生儿的危害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1883年 Ahlfeld首次报道一种发生于妊娠晚期而已在以后的妊娠中有复发倾向的一种黄疸。
1954年(Svanb)及 1955年( Thorling)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及症状学的研究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后,有不少学者对ICP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作了深入探讨。
1976年 Reid明确提出 ICP对母体虽无严重危害,但对围产儿却有不良影响,近年来不少专家正致力于ICP的早期诊断及处理方面的研究。
关于ICP历史上曾用过不少名称,从对ICP的命名也反映了对它的认识过程。
开始是从同一个患者每次妊娠时发生黄疸而发现本病,命名为妊娠期复发性黄疸(recurrent jaundice of pregnancy)。
后来又因其仅发生于妊娠期,且仅表现为良性过程,而又称为特发性妊娠期黄疸(idopathiCjaundice of pregnancy)。
60年代以后,根据ICP的病理特征而改称为产科胆汁淤积症(obstetric,cholestasis)。
1960年Hammerli 首次提出用ICP命名,7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学者在文献中普遍采用ICP为病名,以与其他胆汁淤积症相区别。
在我国,1964年胡宏远等首次报道一例妊娠期复发性黄疽症,以后又有陆续个案报道, 1984年吴味辛对孟庆地区及1985年戴钟英对上海地区的ICP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后,国内报告者日多。
〔发病机制〕
近20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ICP的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但是根据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观察及实验事工作研究,可以认为其发病与雌激素及遗传等关系密切。
(-)雌激素与ICP的关系
流行病学证据:在临床上根据流行病学的观点有很多表现提示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是诱发ICP的原因,现列举如下:ICP多发生干妊娠的晚期,正值雌激素分泌的高峰期;ICP在双胎中发生率较单胎中明显增高,约5~6倍;应用含雌激素及孕激素的避孕药物妇女中发生胆汁淤积的表现与ICP的症状十分相似;应用避孕药的妇女妊娠时发生ICP再次妊娠时复发率较一般的更高。
(二)ICP的流行病学与遗传学问题
1.发病率:ICP在各个国家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北欧的瑞典、芬兰、南美的智利、玻利维亚是高发地区,瑞典为2.8~4.2% ,其中妊娠瘙痒为1.6~3.2%,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为1.2%。
智利的发病率最高,妊娠瘙痒高达13.2% ,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率为 2.4%。
Reyes发现智利的Araucanian印第安混血种人的ICP发生率最高,妊娠瘙痒高达22.l%,妊娠合并胆汁淤积性黄疽高达5.5%。
提示了此病的发生与种族因素及遗传学有关。
上海等地区的发生率亦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2.家族性:
不少文献报导ICP有家族性发生的倾向。
1976年DePagier报道一个家族四代133名成员中,有4例发生ICP有9例在孕期出现病痒或黄疽,有2例在口服避孕药后出现瘙痒。
1983年又对一个五代50人容易发生ICP的家族中的三代18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作了详细研究,对其中临床上有迹象的对象(包括男性)进行口服固醇类激素激惹试验和组织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ICP的亲代遗传是按照孟德尔优势遗传的模式进行的。
因此Holzbach认为本症确有遗传的特点,家族中的男性可以是携带者,其表型是被抑制的。
3.基因研究出于对ICP有遗传可能的考虑,1996年Mella报告以 DNA扩增方法研究智利的 26名无血缘关系的复发性黄疽及3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孕妇,发现在 HLA-DPB10412等位基因上,ICP组的出现频率( 69%)高于正常妊娠组(43%),不过无统计学差异。
虽然本研究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但从遗传学方面已开了以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本病的先河。
病理变化
ICP的主要组织学病变是肝内胆汁淤积,而肝结构完整,肝细胞无炎性改变或间质细胞增殖。
临床表现
ICP在妊娠中、晚期出现瘙痒,或瘙痒与黄疽同时共存,分娩后迅速消失。
(一)瘙痒
瘙痒往往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常起于28~32周,但亦有早至妊娠12周者。
瘙痒程度亦各有不同,可以从轻度偶然的直到严重的全身瘙痒,个别甚至发展到无法入眠而需终止妊娠。
手掌和脚掌是瘙痒的常见部位,瘙痒持续至分娩,大多数在分娩后2天消失,少数名1周左右消失,持续至2周以上者罕见。
(二)黄疸
瘙痒发生后的数日至数周内(平均为2周)部分患者出现黄疽,在文献中ICP的黄疸发生率15%~60%,吴味辛报告为55.4%,戴钟英报告为15%。
黄疸程度一般轻度,有时仅角膜轻度黄染。
黄胆持续至分娩后数日内消退,个别可持续产产后1月以上;在将发生黄胆的前后,患者尿色变深,粪便色变浅。
(三)其他症状
乏力、胃纳不佳等症状者极少。
(四)体征 四肢皮肤可见抓痕;20%~50%患者在瘙痒发生数日至数周内出现轻度黄疸,部分患者黄疸与瘙痒同时发生,于分娩后数日消退。
ICP孕妇有无黄疸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有黄疸者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无急慢性肝病体征,肝大但质地软,有轻压痛。
【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可达68~88.5μmol/L(4~5mg/dl),但很少超过85.5μmol/L。
(2)血清胆汁酸升高,可为正常的10倍,为本病的特异性征象。
(3)碱性磷酸酶(AKP)
患者 AKP值常升高,但由于正常孕妇中AKP值升高者较多,其中部分为胎盘分泌的同功酶,因此该项测定在诊断ICP时并无明显价值。
(4)转氨酶可轻、中度升高。
根据多数学者意见,SALT较SAST更为敏感。
B超检查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
【诊断与鉴别诊断】
ICP的诊断按照曹泽毅主编的第二版的《中华妇产科学》中的如下诊断标准:
妊娠期出现皮肤瘙痒为主的主要症状;
血清甘胆酸升高是ICP最主要的特异性实验室证据。
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血清AST或ALT的轻到中度升高,大约达60~100IU/L,> 200IU/L者较少。
可伴有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约为20.15~85.5μmol/L。
尿三胆测定:尿胆原、尿胆红素、 尿胆素均阳性。
患者一般无明显呕吐、食欲不振、虚弱及其他疾病症状;
分娩后瘙痒很快消失,黄疸或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诊断ICP:2是必备,可有1、3、4、5、6、7中一条或多条。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急性脂肪肝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症等。
肝组织学
妊娠期
黄疸
主要临床表现
ALT
急性脂肪肝
脂肪变
36-40周
呕吐,1-2周后黄疸
肾衰、出血
增高
妊娠期肝内淤胆
灶性淤胆
7-39周再孕再发
瘙痒后见黄疸
肝肿痛
ALT轻到中度升高
子痫前期重度
梗死性坏死
20周
少数溶血黄疸
高血压、蛋白尿、子痫、DIC
正常或增高
【分型】
轻型ICP-符合ICP 的诊断标准及以下指标: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21μmol/ L (正常值) ,直接胆红素(DBIL)< 6μmol/ L (正常值);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250 U/ L (正常值< 40U/ 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 250 U/ L (正常值< 40 U/ L) ;
血清甘胆酸(CG) <3000ug/dL。
重型ICP-符合ICP 的诊断标准及以下任何一项指标:
TBIL ≥21μmol/L ,DBIL ≥6μmol/L ;可见黄疸,或胆红素>1mg/ml
ALT ≥250U/ L 、AST ≥250U/L 。
CG≥3000ug/dL 。
双胎妊娠;复发性ICP;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均为重型ICP。
临床症状中的瘙痒程度和持续时间、血清总胆汁酸( TBA) 水平不作为分度标准。
【预后】
ICP对母儿的主要危险是几乎用常规方法无法预测的突然胎死宫内。
该病一般经积极对症治疗及严密监护下,预后尚好。
ICP对妊娠预后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早产
关于发生早产的原因可能为高浓度、长时间胆汁酸 *** 能影响子宫肌纤维细胞膜的稳定性,造成钙离子释放和内流,增高对催产素的反应性;或胆汁酸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从而导致早产
(二)胎儿窘迫
是最值得产科医生警惕的问题。
本研究发现ICP与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有关。
ICP时,胆酸盐沉积在胎盘绒毛膜上可造成绒毛间隙狭窄,引起慢性胎盘功能不良,高浓度胆汁酸有浓度依赖性血管收缩作用,可使胎盘绒毛静脉痉挛,影响胎儿营养及氧的交换,导致胎儿慢性缺氧。
因此,临床见到有些病例虽未正式临产,但胎儿却突然死亡,这可能是在慢性缺氧的基础上,由于宫缩而使胎儿发生急性缺氧、窒息而导致死亡。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ICP所致胎儿死亡或产时胎儿窘迫可能是胎儿急性缺氧的结果。
ICP所致死胎、死产和胎儿宫内窘迫等各种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是胎儿面对这一不利环境的不同应激反应后果,在孕期和分娩期出现子宫收缩、血供突然减少的强烈应激时,无法产生正常的应激反应以保护胎儿的重要脏器并维持生命,从而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死胎和死产。
虽然胎儿宫内缺氧常是突然发生的,常规监测也无法预测,但加强临床监测仍有肯定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胎儿窘迫发生率成正相关的有母血和脐血的胆汁酸水平、母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因此动态测定之可作为观测ICP患者胎儿预后的一种有效方法。
正常情况下,胎盘胎儿循环有2倍以上的储备力,绒毛间腔血流量仅有50%参与胎儿营养交换,只有当绒毛间腔血流量减少超过 50%时才会危及胎儿,增加胎儿宫内缺氧的危险。
与正常胎盘比较,ICP胎盘绒毛间腔占绒毛实质百分比较正常胎盘减少23.1%。
可见,ICP胎盘绒毛间腔仅表现一定程度的狭窄,虽然可能引起胎盘氧储备力一定程度的下降,尚不足以影响胎儿营养供应。
因此,ICP胎盘病理改变并不影响胎儿营养供应,并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三)产后出血
ICP孕妇胆汁的胆盐分泌量不足,维生素K的吸收量减少,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2、7、4、10量亦减少而导致产后出血,故对ICP孕妇在妊娠晚期可给以适量的维生素K治疗。
(四)产科并发症
ICP可引起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胆汁酸浓度与妊娠并发症严重程度有关。
为预防ICP患者发生宫内死胎,首先要重视对ICP的早期诊断,从孕中期开始,每次产前检查都要认真询问孕妇有无皮肤瘙痒及发生的部位,一旦发现瘙痒就要警惕是否存在ICP,并及时跟踪肝功能检查以及胆汁酸的检查,以了解ICP的严重程度。
一旦确诊为ICP应积极治疗,注意对胎儿宫内状况的监护,及时发现胎儿缺氧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妊娠结局。
对轻症ICP可观察至37周以上,根据宫颈评分,行羊膜镜检查或产程早期人工破膜观察羊水性状,如发现羊水II度以上混浊,应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
对重症ICP经治疗后改善不明显,胎儿病死率高,应积极干预,一般选择在35~37周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治疗
一般处理 :适当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每周吸氧3-4次,每次15-30分钟,以增加胎盘的血氧供应; 给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易消化食物;严密监护胎儿宫内情况,每日测胎动3次。
治疗
(1)门诊治疗:妊娠<34周;妊娠34-36周轻型ICP(CG<1000ug/dL)
熊去氧胆酸片 15mg/kg.d,q8h,口服
思美泰(SAMe)500 mg ,q8h,口服 孕28周之前治疗ICP 的首选药物.5-7天复查甘胆酸。
(2)住院治疗: 妊娠≥34周重型ICP;妊娠≥36周轻型ICP;妊娠34-36周轻型ICP(CG≥1000ug/dL)
熊去氧胆酸片 15mg/kg.d,q8h,口服。
VDCA能拮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作用,保护细胞和细胞膜,防止肝酶溢出;抑制肠道其他胆酸和致痒物质的吸收,纠正内源性胆盐的肠肝循环紊乱,降低血胆酸水平;其利胆作用也可防止胆汁淤积,降低血清胆红素。
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500ml 5%葡萄糖液,静滴,qd。
1-2g+500ml 5%葡萄糖液/生理盐水,静滴,qd。
思美泰(S―腺苷―L―蛋氨酸)被公认是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的有效药物,对母婴无不良反应,它在肝内使质膜磷脂甲基化而调节肝细胞膜的流动性,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同时通过疏基反应促进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因而增加肝细胞内的内生解毒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牛磺酸和辅酶A等的合成,只要肝内腺苷蛋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在正常范围内,这些反应有助于防止肝内胆汁淤积。
易善复465mg+5%葡萄糖液500ml,静滴,qd(应用于肝功异常者)
3.75mg tid,用7天,最后3天减药直至停药。
(怀疑病毒复制者禁用)
地塞米松能通过胎盘减少胎儿肾上腺脱氢表雄酮(DHEAS)的分泌,减少雌激素产生而治疗胆淤;它还有非特异的降胆红素作用,并可阻止肝损害,促使胎肺成熟,减少早产儿呼吸窘迫的发生。
维生素K1:分娩前后1~2周可用预防孕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3-5天复查甘胆酸。
维生素K1作为辅助因子参与肝内凝血因子Ⅱ、Ⅶ、Ⅳ、Ⅹ的合成,可预防产后出血。
一旦诊断妊娠胆淤,每日提供水溶性维生素K是合理的。
在脂肪泻或凝血时间延长的病例,则应添加更多的维生素K。
另外,葡萄糖、维生素C、肌苷,有提供能量、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鲁米那是镇静剂,也是一种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脏消除胆红素的能力,使血中胆红素下降。
中医认为ICP属中医黄疸症,其机制在于脾与湿。
湿浊蕴积,日久化热,而致湿热黄疸,所以其治疗机制在于健脾与清热利湿。
金钱草有显著的利胆作用,有增强胆汁酸和胆红素的排泄,其中的叶酸成分又可改善胎盘的血流灌注。
山栀有降低血中胆红素作用。
黄芩有清热利湿、镇静、利尿、利胆和保护肝脏的功用。
白术可健脾补虚。
研究表明,ICP孕妇辅以中药治疗后,新生儿预后较前明显改善,说明它可以改善子宫胎盘的血循环,降低胎盘血管阻力,增加胎盘灌注量,改善胎儿内环境,降低围产儿病死率。
可见该中药在治疗ICP过程中可作为辅助用药拓宽中药的治疗范围,开发ICP治疗途径有一定实际意义。
产科处理
(1)产前监护:从孕34周开始每周行NST试验,至少每周1次;测胎儿脐血流S/D比值,以及早发现胎儿缺氧。
(2)适时终止妊娠:
轻型:药物治疗后根据NST、B超和S/D值结果、头盆关系和宫颈评分等,决定住院分娩时间和分娩方式。
对预产期前自然临产者,可在严密监护下进行 *** 试产。
对超过预产期未临产者,并行OCT,此时可放宽剖宫产的指征。
重型:住院后患者监测胎动,每天2-3次NST监护。
妊娠35-37周择期行剖宫产。
如妊娠35周前出现胎儿窘迫,估计胎儿存活,也可采用剖宫产终止妊娠。
(3)作孕期引产及产后回奶者禁用雌激素。
(4)注意事项
每一个ICP的病人入院后需签署ICP病情告知书,特别要强调“不可预测的突然的胎死宫内”。
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焦虑
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搔痒,皮肤搔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搔痒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
可以采用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边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自悲
由于ICP患者在妊娠期实验室检查报告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诸多孕妇会自责自己饮食不当心,并且会担心是否患肝炎。
同时,担心是否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会传染给亲友等等,有些会产生自悲心理。
此时需要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告知该病乃妊娠肝损,而并无传染性,消除不必要自责和自悲,同时告之产后该病自然会缓解,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担忧
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
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
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搔痒症状,改善肝功能,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对于需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者,应及早进行解释,以及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
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
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
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
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新生儿接生者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
对于准备 *** 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防止产后出血
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12.6%,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的维生素K110-20mg/d,这样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
回乳护理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 *** 1次/日,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新生儿的护理特点
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作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的补液输入(维持3-5ml/h输液泵维持);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舒适的保暖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预防
ICP是产科重要并发症,经临床分析总结,皮肤瘙痒出现越早,胆汁酸值越高,并发症越多,早产机率越大,致使剖宫产率增高,围产儿死亡率越高。
ICP易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可能由于胆汁酸在胎盘绒毛间隙沉着致绒毛间腔狭窄,胎盘灌流量减少,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发生围产儿死亡。
并由于肝功能损害,使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致使产后出血率增加。
剖宫产者切口血肿和 *** 分娩者软产道血肿发生率增加,相应增加产妇病率。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措施有:
早期诊断:每次产前检查常规询问有无瘙痒,并跟踪肝功能检查。
一旦诊断胆汁淤积,每周检测肝功是合理的。
妊娠中晚期ICP病人住院观察,加强胎儿监护,定期查血清E3及E/L比值,了解胎盘功能。
及早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连续3天,以后每周重复,以促胎肺成熟和降低血中雌激素水平。
口服苯巴比妥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使血中胆红素下降。
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维生素C、肌苷,定时吸氧,改善胎盘情况,增加胎盘血流量。
熊去氧胆酸(UDCA)1g/天,连用20天,拮抗胆汁酸的细胞毒性,抑制肠道其它胆酸和致痒物质的吸收,利胆,防止胆汁淤积,消胆胺4g,每日2~3次,减轻瘙痒,降低胆酸作用,同时补充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降低产后出血。
在分娩前做好输血准备。
适时终止妊娠:对中、重度ICP病人应在孕35周以后,胎儿能存活,便终止妊娠,剖宫产指征应放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
ICP医学上是什么意思ICP医学上是颅内压。
颅内压是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
成人颅内压70-200mmH2O(0.69-1.96KPa)
儿童颅内压50-100mmH2O(0.49-0.98KPa)
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
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
扩展资料:人体的颅内压保持在一定正常水平,如果出现增高或者减低,临床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尤其是颅内压增高,可以引起明显的头痛,呕吐等症状。所以出现颅内压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具体的病因。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缺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ICP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的特发性疾病,症状表现出现瘙痒、黄疸、皮肤抓痕和病理胆汁淤积。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什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是妊娠中、晚期特发性疾病,发病率为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智利、瑞典以及中国长江流域等地发病率较高。发病时,皮肤会出现瘙痒、黄疸、皮肤抓痕和病理胆汁淤积,主要危及胎儿,使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发病与雌激素和遗传有密切关系。ICP有可能会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窘迫、死产以及产后出血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原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女性激素:临床研究发现,ICP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双胎妊娠、卵巢过度刺激及既往使用口服复方避孕药者,以上均为高雌激素水平状态。雌激素可使Na+、K+-ATP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减少,导致胆汁酸代谢障碍;雌激素可使肝细胞膜中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上升,胆汁流出受阻;雌激素作用于干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胆汁回流增加。
遗传因素:包括智利和瑞典在内的世界各地ICP发病率明显不同,且在母亲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妇女中发生率明显增高。ICP的种族差异、地区分布性、家族聚集性和再次妊娠的高复发率都支持遗传因素在ICP发病中的作用。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CP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冬季高于夏季。近年研究发现智利妊娠妇女血硒浓度与9年前相比增加,且夏季妊娠妇女血硒水平明显升高,硒是一种微量元素,是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成分。这可能与近年来智利ICP发生率下降以及夏季ICP发生率降低有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症状
瘙痒:无皮肤损伤的瘙痒是ICP的首发症状,约80%患者在妊娠30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更早。瘙痒程度不一,经常呈持续性,白天较轻,晚上加剧。瘙痒一般从手掌和脚掌开始,然后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以发展到面部,这种瘙痒症状常出现在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之前平均约3周,也有长达数月的患者,多于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黄疸:10%-15%患者出现轻度黄疸,一般不随孕周的增加而加重。ICP孕妇有无黄疸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有黄疸的患者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都会显著增加。
皮肤抓痕。四肢皮肤出现因瘙痒所致的条状抓痕。
一般没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少数准妈妈会出现上腹不适,轻度脂肪痢。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ICP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排除其他导致肝功能异常或瘙痒的疾病。
临床表现: 孕晚期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不适。
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是诊断ICP的最主要实验证据,也是检测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无诱因的皮肤瘙痒及血清TBA>10μmol/L可作ICP诊断,血清TBA≥40μmol/L提示病情较重。
(2)肝功能测定:大多数ICP患者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轻至中度升高,为正常水平的2-10倍,一般不超过1000U/L,ALT较AST更敏感;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很少超过85.5μ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占50%以上。
(3)病理检查:在诊断不明而病情严重时可进行肝组织活检。ICP患者肝组织活检可见肝细胞没有明显炎症或变性表现,仅肝小叶中央区胆红素轻度淤积,毛细胆管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电镜切片发现毛细胆管扩张合并微绒毛水肿或消失。
(4)分娩后瘙痒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
治疗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加强胎儿状况监护,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
一般处理: 适当卧床休息,采取侧卧位睡姿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吸氧、高渗葡萄糖、维生素类及能量,既保肝又可以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定期复检肝功能、血胆汁酸了解病情。
药物治疗: 能使准妈妈临床症状减轻,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和围产儿预后改善,常用药物有:
(1)熊去氧胆酸(UDCA):为ICP治疗的一线用药。常用剂量为每日1g或15mg/(kg·d)。瘙痒症状和生化指标均可明显改善。治疗期间每1-2周检查一次肝功能,检测生化指标的改变。
(2)S-腺苷蛋氨酸(SAMe):为ICP临床二线用药或联合治疗药物。用量为每日1g,静脉滴注,或500mg每日2次口服。
(3)地塞米松:长期使用有降低新生儿头围、降低出生体重,增加母儿感染率的风险,不能作为治疗ICP的常用药物。仅用于妊娠34周前,估计7日内分娩的准妈妈,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生。一般用量为每日12mg,连用2日。
辅助治疗:
(1)护肝治疗:在降胆酸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护肝药物,葡萄糖、维生素C、肌苷等保肝药物可以改善肝功能。
(2)改善瘙痒症状:炉甘石液、薄荷类、抗组胺药物对瘙痒有缓解作用。
(3)维生素K的应用:当伴发明显的脂肪痢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为预防产后出血,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每日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
(4)中药:如茵陈、川芎等降黄药物治疗ICP有一定效果。
产科处理: 加强胎儿监护,把握终止妊娠时机,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1)产前监护:从妊娠34周开始每周进行无刺激胎心监护(NST),必要时行胎儿生物物理评分,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缺氧。病情严重者,提前入院待产。但NST对ICP患者预测胎死宫内的价值有局限性。
(2)适时终止妊娠:ICP不是剖宫产指征。但因为ICP容易发生胎儿急性缺氧及死胎,目前尚无有效的预测胎儿缺氧的检测手段,多数学者建议ICP妊娠37-38周引产,积极终止妊娠,产时加强胎儿监护。对重度ICP治疗无效,合并多胎、重度子痫前期等,可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ICP患者伴发明显的脂肪痢时,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致使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产后出血。
对胎婴儿的影响:由于胆汁酸毒性作用使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可发生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盘胎粪污染。此外,尚有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预防
有研究表明,通过补充一定量的钙、维生素C、维生素E、硒,都有利于ICP的预防。一般来说,营养良好的准妈妈发病率明显会低于营养欠佳的准妈妈。
经常按摩双脚的十二指肠(位于双足底第跖骨近端)与右脚的胆管反射区(位于右脚脚底第4跖骨与第5跖骨间)。因为胆汁是通过十二指肠进入肠道,如果这个区域出现功能状态不佳就会导致肝胆排泄不畅而使胆汁淤积。
准妈妈要保持情绪平稳,饮食要清淡,不乱用药。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食疗
大杏仁双耳沙拉
食材:杏仁10颗、银耳3朵、木耳(干)5朵、圣女果2个、枸杞子10粒、黑胡椒1/2茶匙、苹果醋1勺、粗盐1茶匙、蜂蜜少许、橄榄油3勺。
步骤:
(1)银耳洗干净切成小朵泡发。
(2)黑木耳洗干净泡发。
(3)放入容器中,小番茄对半切开,点缀其中。
(4)另外拿一个碗先加入1汤勺果醋,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用量调整,只要保证油和醋的比例是3:1即可,加入海盐、黑胡椒碎拌匀。
(5)干银耳和干木耳用凉水泡发,再用热水焯一下至软。
(6)后放入大杏仁,食用前淋上调制好的油醋汁即可。
(7)装盘摆形状,一道美味又好看的佳肴诞生。
推荐理由:黑木耳有很好的补血功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适量吃些能够补充全面营养,但也不可多吃。
虾仁豆腐泥
食材:豆腐50克、胡萝卜20克、虾2只、姜汁适量、肉汤适量。
步骤:
(1)肉汤烧开,放入洗净的豆腐,边煮边用器具压成豆腐泥。
(2)虾洗净去头、壳和虾线剁成虾泥。
(3)加一点姜汁搅匀,胡萝卜去皮切成细末。
(4)豆腐汤煮开后,放入胡萝卜末、虾泥煮熟即可。
(5)胡萝卜末、虾泥煮熟即可。
推荐理由:豆腐和虾都含有丰富的钙质,有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能帮助人体骨骼、牙齿健康生长。胡萝卜富含糖类、脂肪、挥发油、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花青素、钙、铁等营养成分。
香蕉紫薯沙拉
食材:紫薯100克、黄瓜少许、圣女果适量、沙拉酱适量。
步骤:
(1)紫薯洗净、去皮、切块,入锅隔水蒸10分钟,蒸好的紫薯趁热用勺压成泥状。
(2)香蕉剥去皮,用小刀切去两端,横着挖去中间果肉的1/3。
(3)将紫薯泥填在香蕉挖空的部分。
(4)将圣女果和黄瓜切好备用。装饰在盘子周围,吃的时候拌上沙拉酱。
推荐理由:紫薯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氨基酸,维生素C、B、A等8种维生素和磷、铁等10多种天然矿物质元素,具有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等功效。并且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具有一定预防高血压、减轻肝机能障碍、抗癌的功能。
添加微信尽享优惠
156301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