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分为文物保护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中国国务院所属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
国家文物局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文物保护指的是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这个过程叫做文物保护。
中国登录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
国家核定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处。
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4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
中国文物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能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展现独特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原则为:1、价值优先2、突出重点3、确保质量,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八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文物行政部门(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国家文物局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派棚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原则为:价尘悄则值优先、突出重点、确保质量,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
截至2022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 [34]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运派位:1961年3月4日公布,共180处。 [1]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公布,共62处。 [2]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公布,共258处。 [3]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公布,共250处。 [4]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共518处。 [5]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公布,共1080处。 [6]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公布,共1943处。 [
添加微信尽享优惠
156301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