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申请费用风险
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战略,企业上层战略,非常重要。因此,我建议企业树立知识产权规划意识,设立知识产权专员岗位,专门负责企业知识产权以及与代理律师的沟通协调。以下浅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及建议。
商标申请风险不可规避的客观原因
企业刚成立,只考虑企业生存问题,忽视申请注册商标或者还没来得及申请商标
很多申请人认为企业成立之初,解决企业生存问题才是最为现实关键的,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后才该考虑的事。熟不知,待企业发展后,想申请注册已使用的品牌时,才发现商标注册不上,导致长期使用的已获得相关公众认可的品牌必须更换。就连拥有数亿用户的“微信”商标都被他人在先申请,后来在腾讯、商标局、商评委等共同努力下,腾讯才赢回“微信”商标。
商标注册以申请原则为主,使用原则为辅,因此最早向商标局申请注册的商标将会获得初步审定公告。申请商标费用不高,但能为企业保驾护航,企业应将知识产权先行。
商标显著性要件与申请人希望名称简单好记、易于联想到商品或服务内容之间的矛盾
商标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具备显著性,越制作显著性就越高,这样才能达到区分相同或类似商品的不同来源的作用。商标显著性:(1)指商标与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之间没有直接表述性,即不能仅直接表述商品的功能、用途、原料、质量、价格、型号、内容等等,这是申请人尤其电子商务企业最为常见的问题。(2)商标不能太简单,比如两个普通字体的字母、常见几何图案等等。(3)商标与在先商标,尤其是知名商标要有区别,不要模仿抄袭等等。
对企业来说,都钟爱于商标名称简单易记,又能让相关公众联想到商标的服务内容。尤其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喜欢用缺乏显著性的商标名称,比如我代理的“微团购”亦是如此,品牌知名度很高,但是商标申请之路却会很艰难。
商标近似判断的因素很多,很灵活,审查员在法律法规、审查标准的前提下有自由裁量权
商标局审查员很多,审查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商标近似判断上也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商标审查实行个案制,每个商标都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因为他人注册成功,代表自己就能注册成功。
对企业来说,认为支付了代理费找了律师代理,就应该成功。而专业的代理律师,可以凭长期办案经验,在商标近似判断上趋向于审查员,却不能取代审查员的审查意见。因此,在商标近似判断上切不可过于武断,多听听律师的意见,多权衡利弊。?
商标审查周期长,与企业立即使用申请商标之间的矛盾
商标实质审查是一项专业的工作,需要审查商标是否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是否缺乏显著性、是否与在先商标近似、甚至是否与前一案件有关联性等等。因此无法做到像网络域名、企业登记核名一样先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办手续。因此一件商标从申请到商标局审查完毕,给出初步审定公告或者驳回的结果,需要九个月左右。
对企业来说,没有提前规划品牌,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机会,在这九个月里将申请商标投入大规模使用,比如投入广告费、印刷包装、生产产品等等,这些费用比商标申请费高出太多,如果商标驳回可能导致企业前期投入前功尽弃。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可能要重新调整。
商标申请盲期、异议期的客观存在及法律程序
商标从申请到录入查询系统,在商标局网站的查询系统被查到,需要五个月左右。因此,在查询商标的当时,之前五个月的信息是查询不到的,这就叫查询盲期,因为盲期存在近似商标而驳回的也很多。
商标即便通过商标局的审查,准予初步审定公告,但公告期有三个月,相关利害人可以对公告期的商标提出异议,如果理由及证据充分,仍能驳回已公告的商标。这就叫异议期。
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及法律程序,是任何人都无法规避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解决商标申请的风险问题
商标命名时,就注意显著性问题,尽量制作品牌,先找专业律师进行商标查询,提示风险。
提前储备一些商标,待商标注册成功后,再使用商标,避免临时抱佛脚,刚提出申请商标就投入使用。阿里巴巴公司目前已申请注册有5600多件商标,腾讯公司更高达6000多件商标。
如果需要使用商标时,而没有储备商标,千万不要把希望全部寄予一个商标申请上,这样风险太大。尽量同时多申请几个品牌,防患于未然,可以及时调整品牌。
申请商标时,尽量在上下游行业、关联行业都保护起来,避免他人抢注,也备将来企业跨业发展不时之需。
如果商标有风险,而且无法等到商标注册成功时再启用,那么在使用商标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规范、突出使用商标,保留商标使用证据。若被驳回,可以通过驳回复审法律程序,提供大量商标使用证据,争取商标申请成功。
商标申请看似是很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其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得不需要企业及代理人认真对待,提前规划好,将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控制到最低。商标申请注册是成本最低的投入,但意义深远,因此在源头上把握好商标申请的问题,事半功倍。以上建议供企业参考,希望能给企业家们带来一点小小的帮助。
商标注册有哪些风险?随着商标保有量的稳步增长,商标注册难度一直在增长,许多商家在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后,也有一定可能迎来失败的结果。因此,在商标注册之前,了解到商标注册的注意事项以及风险是有必要的,在接下来的篇幅中,行之知识产权就为您介绍一下商标注册的风险有哪些。
简而言之,商标注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1、客观的盲区风险
申请注册商标的各类申请文件递交到国家商标局以后,会有2-3个月查不到商标注册的时间,在这段盲期内的商标信息和动态是无法检索的。如果企业在这个时间里申请的商标,与盲期内的在先商标相同或相似,就会产生客观的风险。
没有注册的驰名商标检索不到
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规定,我国对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予以特别保护。申请注册的商标若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与未注册的驰名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局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因此,当驰名商标未注册时,无法通过商标局数据库检测到,会对商标查询造成一定的障碍。而且,已经在我国注册的驰名商标直接享受跨类别的保护。比如说一个游戏产业的驰名商标仅在第9类核心类别注册了,但是因为它是驰名商标,其他的申请人也不可以在其他类别注册类似或相同的商标。但是检索时无从得知哪些商标是属于驰名商标,所以这也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风险。
他人在先权利无法检索到
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是指在商标注册申请人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之前,他人已经取得的权利,比如外观设计专利权、著作权、企业名称权、人名等。因为商标权容易与这些权利发生冲突,所以商标法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应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比如说乔丹体育的商标案纠纷等。
他人提出商标异议的风险
有些时候,即使申请人的商标注册申请获得了商标局的初步审查通过并公告,但在法定的3个月的法定公告期内,任何人(出于商业目的或其他原因)均可以依法提出异议,以阻止申请人商标获得注册。如著名的“国酒茅台”商标申请异议案。
商标注册往往耗时较长,同时也会耗费申请者的大量时间。这种情况下,将商标注册的全部事项交由如行之知识产权这种专业的代理机构来处理不啻于上佳之选,而且有专业团队的助力,可以规避掉上问题及的部分风险。若您有商标注册的相关问题,咨询行之知识产权客服即可。
商标注册有什么风险法律主观:商标是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几乎承载了企业所创造的全部商誉。一位跨国公司的CEO曾经说过,尽管公司拥有多项重大发明专利,但与公司拥有的一件驰名商标相比,公司的任何一项发明专利都是微不足道的,并且全部发明专利的价值之和也比不上该商标的价值。商标注册及法律风险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的商标所享有的权利。商标仅仅作为一种标识并不以注册为条件,但是如果想让商标具有专利权等权利,就必须进行商标注册。(一)未注册商标及误认标识的法律风险我国商标保护采用注册原则,未经注册的商标不具有专属权利。被他人使用时,无法进行权利保护。而且当他人抢先注册后,还可能面临着企业将不能继续使用商标或标识的风险。该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害不仅使企业投入的各种品牌建设付之东流,而且企业重新树立品牌需要大量的费用投入。因此,被他人抢注商标的法律风险属于企业的高风险。法律禁止将通用名称注册为商标。不少行业都有本行业通行的一些说法,而这些说法从商标注册角度看并不属于通用名称。企业在使用某些名称时,特别是已经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名称作为标识,应当仔细甄别其是否属于通用名称,能否注册商标。误认标识为不能注册商标的通用名称,将贻误企业申请商标注册,而且这种误认的法律风险对企业经营者属于隐性法律风险,在实际产生法律危机之前很难重新识别法律风险。(二)未充分行使商标申请权利的法律风险根据商标审查的结果不同,各国法律都规定了严密的审查程序。我国商标法规定了两审终审制。第一审由商标局审查。商标局认为申请人提出的商标注册申请的实质内容不符合商标法规定,作出驳回商标申请的通知。申请人对于商标局驳回申请的理由和引证的法律条款,没有不同意见的,商标局的审查结果即为终结。如果申请人不服商标局的驳回理由和法律依据,则可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三)商标申请战略与法律风险商标战略是制定者为了本身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在非技术性因素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并保持自己非技术性竞争能力优势的整体性战略观念与谋略战术的集成总和体。商标申请战略作为商标战略的分支,是为了实现商标战略的整体目标,在商标申请活动中,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商标注册时间、申请类别、商标文字和图形等因素的影响,确定申请方案的总体。注册商标时间安排及法律风险商标从申请到核准注册,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从各国规定来看,短的需要一年左右时间,长的需要几年时间。不少企业创立品牌时,往往采取先投放市场,根据实际市场效果再决定是否注册商标。随着企业品牌知名度的上升,被他人抢注的法律风险日益增强。另外商标注册周期较长,企业从申请到获得注册商标过程中,可能由于商标在社会的实际使用,而被他人仿冒、恶意注册类似商标等。由于此时企业仍不具有商标专用权,无法禁止他人行为,商标被恶意行为淡化的法律风险显而易见。缺乏防御性商标注册的法律风险缺乏防御性商标注册的法律风险主要有:(1)近似或类似商标被他人抢注的法律风险。在同一类别的商品中,存在多个近似或类似的商标,将直接导致商标权淡化。虽然法律规定不得注册与他人注册商标相混淆的商标,但法律规定的混淆比通常理解的类似或近似更为狭窄,这使商标淡化的法律风险客观存在。(2)相同商标在不同类别被抢注的法律风险。商标法里,只有驰名商标能够跨类别限制他人的商标注册。而驰名商标的认定是复杂的,多数商标在获得驰名商标认定前,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他人在其他类别注册相同名称商标,会导致企业商标权淡化,不仅影响企业形象,而且还限制了企业跨行业发展。另外商标在不同类别归属多个法律主体,该商标则很难再获得驰名商标认定。在缺乏防御性商标注册的法律风险中,该风险比类似或近似商标的法律风险更为严重,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企业整个品牌战略的失败。所有这些商标的无形资产运作模式都需要依托具体的法律方案进行实施,缺乏法律论证或法律制度设计则可能带来一些法律风险。若评估目标企业具有这些商标运作活动,则应当有针对性地衡量有关活动的法律风险。
添加微信尽享优惠
15630121999